機械原理與設計教學團隊
1.團隊概況
機械原理與設計教學團隊由濟南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機械設計系為主體的專職教師構成,主要承擔著學校所有理工科各專業的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機械設計基礎、機械工程基礎(一)、工程設計與分析(一)、工程設計與分析(二)課程的基礎教學及實踐工作。
2.團隊構成
機械原理與設計教學團隊是一支素質優良、學歷層次較高、學術思想活躍、實踐能力強、科研能力突出、梯隊特征明顯的教學團隊。機械原理與設計教學團隊是在多年的教學改革與實踐中形成的我校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教學團隊之一,是一支專業且充滿活力的老中青相結合的團隊,由一群高素質、高學歷的教師組成。目前,機械原理與設計教學團隊擁有13名專職教師,年齡在45以上有4人,35-45有7人,25-35有2人;機械原理與設計教學團隊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教授3人,副教授6人,教授和副教授占據了團隊的大部分,他們不僅在學術領域有著深厚的造詣,還在教學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此外,團隊還擁有一批年輕的講師,他們充滿活力和創新精神,為團隊注入了新的活力;團隊成員的學歷層次較高,全部為碩士以上學歷,13名成員中,具有博士學位的12人,具備博士學位的教師占到92%,同時還承擔機械工程學科的碩士研究生培養工作,具備碩士研究生導師資格7人。2009年機械原理與設計教學團隊被評為校級優秀教學團隊。
3.團隊負責人
團隊負責人李映君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山東省高等學校青創計劃創新團隊負責人,濟南市科研帶頭人工作室負責人,機械工程學院院級本科教學督導,兼職《中國鑄造裝備與技術》雜志編委、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186/SC4)委員、儀器儀表學會精密機械分會委員會委員、儀器儀表學會傳感器分會委員會委員等,具有14年的機械原理與設計教學經歷,長期在本校教學一線為學生授課,嚴謹的教學態度和深入淺出的教學方法深受學生好評;多年來致力于本團隊的專業改革和課程建設,承擔了山東省本科教學改革項目等省級和校級教研項目8項,獲濟南大學優秀教學實踐獎。作為主要負責人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青年基金項目、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等在內的10余項科研項目,并在《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光學精密工程》、《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等國內外著名期刊和會議上發表了40余篇高水平學術論文,申請和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0余項,獲得了4項科技獎勵。
4.教學基本情況
機械原理與設計教學團隊每年面向機械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機械類、近機類、非機類等專業約1000人次的學生開設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機械設計基礎、機械工程基礎(一)、工程設計與分析(一)、工程設計與分析(二)核心專業基礎課程,以及機械原理課程設計、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等實踐課程。此外團隊還承擔了機器人、機械優化設計、虛擬設計、機械系統設計、計算機輔助機械設計、TRIZ創新理論等專業任選課教學與實踐工作。
5.教學改革與科研情況
自1948年濟南大學(淄博工學院)機械科建立以來,在7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既積累了機械原理與機械設計課程開設寶貴的經驗,又順應立德樹人及新工科形勢的需要,充實了課程的內涵,改進了教學的方法,獲得了快速發展,成為我校課程建設的亮點。2000年至今(濟南大學)教育部啟動面向21世紀教改計劃以來,學校和學院將機械原理與機械設計課程作為重點課程進行建設,在此期間先后完成了達標課程、優質課程和校級精品課程建設,2012年《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機械設計學》三門課程獲批山東省精品課程。2021年《機械原理》獲濟南大學校級一流課程建設和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2022年《機械設計》獲濟南大學校級一流課程建設。近五年,團隊成員獲山東省第九屆省級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類)2項,山東省高等學校課程聯盟優秀教學案例1項,濟南大學校級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濟南大學課堂教學改革優秀案例1項,濟南大學課程思政優秀教學案例2項,濟南大學教師教學創新大賽(團隊)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濟南大學青年教學能手2人,濟南大學本科教學貢獻獎10人次。
教學團隊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引入機械學科前沿工程案例提升“兩性一度”,針對初階、中階、高階不同學習階段,重構課程群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成功探索面向學習進階的機械原理與機械設計課程群混合教學新模式。承擔了1項省級教改項目,10余項校級教改項目,3項教育部產學合作育人項目。機械原理與設計教學團隊負責的《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機械工程基礎(一)》、《機械設計基礎》、《機械設計學》五門課程已建設多個網絡教學平臺、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多學科融合等教學活動,確保了教學工作高效運行。對學院申報國家級一流專業、機械工程專業認證、車輛工程專業認證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在科研方面,濟南大學機械原理與設計教學團隊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團隊成員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創新方法工作專項、省部級科研項目30余以及橫向課題20余項。團隊成員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了數百篇科研論文,其中被SCI/EI收錄論文100余篇。獲得的廳局級以上獎勵也達到了10余項。此外,團隊還與企業密切合作,提供了技術支持與服務,推動了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通過與企業合作,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為行業發展和技術進步做出了積極貢獻。同時,團隊還注重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精神,積極指導學生參與各類創新大賽和科研項目,組織學生積極參加“挑戰杯”山東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國TRIZ杯發明創新大賽、山東省機電產品創新設計競賽、山東省大學生智能制造大賽、山東省大學生智能控制大賽等省級及國家級競賽,獲省級獎勵40余項。指導學生參加山東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濟南大學科技立項項目等30余項。